17年来,这个艺术交流的平台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令人关注的社会效益。然而,艺术市场业内人士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培育人们的艺术品消费习惯、构建成熟的艺术市场,仍有漫漫长路。
投资热情胜于个人喜好
“艺博会不仅是一个展示佳作的博物馆,更应为市场买卖双方搭建交易平台,并通过商品经济与艺术审美的有机结合,提升大众的文化艺术修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艺术评论家武洪滨说。可惜,从上海艺博会17年间折射的风向来看,我国的艺术市场尽管在不断成长,但相比发展了百余年的西方,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是,人们的艺术品消费习惯尚未形成。
一位参展上海艺博会的画廊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这买画的人投资的居多,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总是‘这幅画明年会不会涨’、‘哪位画家升值潜力大’,而个人喜好似乎不怎么重要。”这让他有些哭笑不得。更热闹的艺术品投资出现在拍卖场上,一帮“不差钱”的富人竞相豪举,动辄将拍品的价格推到成百上千万元甚至是过亿元。这像是一场场金钱游戏,与艺术关系已经不大了。
上海艺博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顾之骅说,艺术品消费不同于艺术品投资,不在于买了多贵的艺术品,而在于对某件艺术品付出的感情。
稳固购藏群体更为重要
据顾之骅介绍,在西方,艺术品最基本、最常见的消费,往往是由于家居装潢或装饰时的“补墙”行为而发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联,而不是所谓的单纯的投资行为。所谓“补墙”,指的是人们为自家客厅面对电视正上方的主墙面或是商务楼办公室墙壁的空白处购置艺术画幅,用以装饰墙面,营造艺术氛围。到任何一个欧美中产阶级家庭做客,都会发现他们居室的墙面上不是空的,而是挂有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
这一习惯其实也是培养一位收藏家的重要第一步。美国克拉克艺术馆创始人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起初购买艺术品的冲动就来源于“补墙”――他在巴黎的新居实在太大,客厅足足可以挂12幅画。
也有人认为,家中所挂的艺术品能够直接影响到家中第二代的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稳固购藏群体比纯粹将艺术品卖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