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天里,香港大大小小的拍卖会足足有10场,真够我们跑的。”杨先生(化名)有多年的“收藏史”,喜欢的品类广泛,对即将来的香港拍卖季十分期待,摩拳擦掌准备“苦战”三天。
在大多数广东玩家和行家的心目中,这场先于内地拍卖季的“战役”就是今年艺术品春拍的“第一枪”,而相对内地更为固定的市场结构,求新求变的香港市场似乎更宽容,更有新鲜感。
香港是“高地” 广东是“后方”
4月4日起,2013年香港拍卖季开始启动,其中包括来自内地的中国嘉德[微博]在4月4日~6日的春拍,和4月6日起保利香港的拍卖会,本土“巨头”香港苏富比[微博]的大拍,第一次拍卖中国书画的天成国际,还有其他中小型拍卖行紧贴拍卖季举行的各种大小型拍卖。“3天10场,肯定是‘肥搭瘦’,但是这个市场就是这样,够宽容,允许并乐见共生共赢。”杨先生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收藏者来说,能在各有千秋的大小拍卖会上淘得自己中意并买得起的“心水”货,就是这种拍卖季存在的价值。
像杨先生这样的买家并不少。据了解,香港市场目前的主要买家依然来自内地,其中许多是来自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的常客。杨先生笑称,“如果说香港市场是兵家必争的高地,广东则是粮草先行的大后方啊。”
有市场传闻称,不少台湾地区的买家已经“收山”、不轻易下手了。天成国际现代及当代艺术部董事李美玲则透露,其实她最近接洽的台湾地区的买家都普遍有参与的积极性:“只是如果价格大大高于他们预期的话,便不会像以前一样‘赌气’追高了。”据悉,这批藏家大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市,买得早,价格较低,对于目前的价格往往感到“吃不消”。因此她也承认,虽然香港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依旧,但入场者则已经以内地买家为主了:“我认为,现在的行情相对是个买方市场。”
求新求变 既本土又国际
“对于本次春拍,行家们还是心中没数。”熟悉香港市场的行家沈小姐说,“当然,目前竞争激烈的香港市场无论对于买家还是卖家来说都是有利的。”她认为,现在香港已形成“拍卖季”,跟内地一样连续一两个礼拜都会在预展和拍卖,不再是两大巨头的市场,所以拍卖行会憋足了劲找好东西,并尽量把价格估低,此外,不同拍卖行在佣金上也有差异。
在李美玲眼中,拍卖市场必然有平缓、低下、高峰的循环,而目前正进入合理、冷静的阶段:“书画市场一直表现很平稳,而当代艺术在前几年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后,随着经济不景气的出现,行情开始滑落,这必然导致藏家更加注重藏品的性价比。”而拍卖行与此同时开始了新的尝试,更多新的门类,譬如艺术设计、当代水墨开始被纳入拍卖领域中,其中被市场关注的是4月4日中国嘉德的首场“香港水墨”,20位香港艺术家的25件作品首度亮相。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内地拍卖行已开始各出奇招拓宽拍品类别,如中国嘉德的水墨新世界、灵感-艺术设计专场,以及北京保利的现当代中国艺术之国际知名设计师作品专场和科技古董专场。尽管有买家认为,这些新入场的拍品还不足以获得收藏者的青睐,大部分人仍会持续观望,但拍卖行却乐此不疲地进行市场的前期培育。“内地拍卖行赴港,是希望借此真正成为立足内地、辐射亚洲、展望全球的一线机构。”
业内看法
内地买家投资获利欲望更强
“艺术流派如此之多,拍卖市场再繁荣,往往也只是略见一斑,未来市场必然会越来越多元化。”李美玲认为,这和香港文化、教育和人口组成的多元化有很大关系,“香港的收藏者跟内地有所不同,相对理性,不会把钞票全砸在某个艺术家或艺术品类上,而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日子一长,自己的眼光和品位都越来越高。”这种收藏的趋势从近年频频露面的家族收藏专场中便可见一斑:“大藏家的收藏都非常广泛,个人品位很高,这些专场是他们个人收藏的‘汇报演出’,还有不少大腕自己开了私人美术馆,相比之下,内地的众多收藏者仍处于起步阶段,关注的主要是书画、陶瓷等大项目,紧盯天价拍品并将其当做风向标。”
“这也跟内地行家多考虑如何换手有关。”杨先生说,“买自己喜欢的是收藏,买别人喜欢的是投资。大多数行家买时想的是能否再出售,能卖多少钱,有多少人会买,怎么卖。”曾有行家表示,内地的艺术品市场投资性强于香港,香港拍卖会中的收藏者比例确实较多:“那是因为香港和欧美的买家,多数可能是‘富N代’,而内地买家多为‘富一代’,投资获利的欲望更强。”
“相比用年代、品类来界分拍品,我们更愿意用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来串联。”李美玲说,譬如在现当代书画中,她就没有具体按品类或时代细分,“因为艺术品的鉴赏之道应该从艺术风格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