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富春山居图》即将上映。
一幅画究竟有何魅力,让人哭让人笑,让人痴痴描摹,让人终日怀想,更让人要携它同赴另一个世界;一幅画因什么因缘际会,在世间流转的600多年,历经焚毁之险、指真为假、又生生分离361年的颠沛辗转……《富春山居图》的平生,虽是几乎所有传世珍宝的寻常旅程,却更有一种让后人唏嘘感怀的力量。
传奇流转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的前半段“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后半段“无用师卷”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与王蒙、倪瓒、吴镇同为元代最负盛望的“元四家”,而黄公望又因卓越的成就及对后世画坛的巨大影响,被推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经历坎坷,年轻时他是浙西廉访司的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发被牵连入狱。出狱后他开始信奉道教,并云游四方,还曾摆卦摊算命维生。黄公望30岁后才开始学画,他擅画山水,画作多描绘江南景物。他有个习惯,每画山水,必亲往考察,因此他画上的千丘万壑,显得格外奇情诡谲。
遍游名山大川的黄公望,非常钟情富春山水,晚年时他干脆定居在富春江畔的筲箕泉,留下了一大批杰作。《富春山居图》始画于元至正七年(1347),画此作时黄公望已是79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仍终日奔走于富春江两岸,遇到好景,随时写生。为绘制该宏篇巨作,黄公望花了3年多时间。全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呈现的是富春江的秋初美景,画面山水布局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清雅秀润,气度不凡,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历代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乃至封建帝王都对《富春山居图》推崇备至,以能亲眼目睹为荣幸,而这也使这幅稀世珍宝历尽沧桑。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后送给无用师(郑樗),从此它开始了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而早在此画作成之初,《富春山居图》的这位首个藏主就预言它将遭遇“巧取豪夺者”。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了大画家沈周手里。沈周把它挂在墙上,日夜欣赏临摹,突然他发现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念之差的沈周将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朋友的儿子见画却心生歹念,将画偷偷卖掉并谎称画被盗了。此后,沈周突然偶遇《富春山居图》在画摊高价出售,连忙回家筹钱,可当他返回时,画已被别人买走。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后来终日萦想不已的他凭着记忆,临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此后,《富春山居图》如石沉大海不知所终,等到它再出现时,已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将《富春山居图》卖给了收藏家吴洪裕的祖父吴正志。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终于传到了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对之珍爱有加,每天茶不思饭不想地观赏临摹,临死前仍意犹未尽的他,嘱咐家人将该画焚烧殉葬。幸亏他的侄子从火中抢救,但该画卷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画幅较小(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因画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世称“剩山图”;后段较长(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后人称为“无用师卷”,两段画幅的长度相差有10倍之巨。
清朝乾隆时期,《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乾隆皇帝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画作,真假难辨。但其实乾隆先得到的那幅是《富春山居图》著名的赝品“子明卷”,而后来的那副却是《富春山居图》的真迹“无用师卷”。但乾隆皇帝眼力有限,认为“子明卷”才是真品,真品“无用师卷”被他当做假画处理,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写上不好的评语。当时看画的大臣中虽有明白的,也没人站出来扫皇帝的兴。
时光流转,“无用师卷”在乾清宫里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就在文物停放上海期间,有“国眼”之誉的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假的其实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幅却是赝品。至此《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得以真品面世,并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如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被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图”同样经历了一番传奇的流转。1669年,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转到了收藏家王廷宾手中,后又辗转于诸收藏家之间,长期湮没无闻。抗战时期,大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换得了“剩山图”,他十分喜欢,并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但吴大画家的欣喜却让当时供职浙江博物馆的沙孟海很是不安,他认为如此国宝在民间流传,很难保存,只有为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多次赶去上海游说吴湖帆,吴湖帆自然不乐意出让。沙孟海对此并不灰心,继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大画家从中说合。最终,吴湖帆被沙孟海的挚诚打动,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摹版众多
《富春山居图》因为太杰出太出名,引得明清画家争相临摹。除了沈周那幅凭记忆背临的《富春山居图》外,有籍可查流传于世的临摹本还有10幅。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朝画家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摹本。张宏擅画山水,重视写生,他的画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这从他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也能看出他画技的高超。据说,张宏在临摹《富春山居图》时,该图卷还没被焚烧,所以后世将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看做是研究《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版本。
因为乾隆皇帝的厚爱,“子明卷”无可争议地成为《富春山居图》赝品史上最著名的版本。原本“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的作品,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的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及邹之麟等人的题跋。其实这些作伪手法并不高明,但却把乾隆皇帝给骗倒了。
10月28日,秋拍中国书画高端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董其昌的《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以6267.5万元成交价,刷新了个人拍场纪录。董其昌对黄公望推崇备至,曾收藏过《富春山居图》真迹和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得到沈周仿作的次年,73岁的董其昌参照《富春山居图》的笔法,创作了《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这幅山水长卷。该画曾被清朝宫廷收藏,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晚清时该作品流传宫外,辗转于王孝禹、吴普心、颜世清、周叔廉等藏家之手,至今仍保存完好。《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为研究董其昌和《富春山居图》的流转与影响,提供了新素材。
1993年中秋,在上海电视台与台湾“华视”联合举办的中秋晚会上,“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电视屏幕上拼接起来了,从此“合璧”展出的愿望一直在有关人士的斡旋运作中。2011年6月1日,“剩山图”终于远赴台北博物院和另一半“无用师卷”合璧展出。两件被分隔了361年的文化瑰宝,终于有了珠联壁合的时刻,这应该是最最珍贵的一个版本吧。
如今,“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都是独立的画轴,其中“剩山图”在明朝重新装裱时,边缘的火烧痕迹被裁掉了,所以略窄;“无用师卷”的画作部分被题跋、著录等后世添加包围在卷轴中部,所以它们放在一起展出时,可以看出两幅作品的色泽等方面有所差别,而两幅画作间6个被火烧伤的痕迹,成为两件画作亲子鉴定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