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嘉德做小拍业务的部门称为“综合部”,顾名思义,它针对的是老百姓家中的闲置物资。1994年11月13日,第一场嘉德小拍也是中国大陆首场小型拍卖会在北京朝阳体育馆举行,那时它的名字叫“大礼拜拍卖会”(当时国内正在实行大小礼拜轮休制度,故由此得名)。当时在资产部负责钟表相机项目的梁为民回忆说:“当时,大家伙也没有经验,图录是拍卖前一天晚上才用电脑排出来,已经来不及送印厂印刷了,是当时综合部主任寇勤和夫人连夜用复印机印出几百份来的。”现在看来,第一场“大礼拜拍卖会”的拍卖图录可谓简陋,就是两页纸的黑白目录,连拍品图片都没有。
拍卖开始的那一天,飘起了北京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天气寒冷,加之拍卖又是在当时位置偏僻的朝阳体育馆,举办的又是大众陌生的拍卖会,嘉德小拍团队的寇勤、曹丽、曲萍、马文蕾、雷鸣、梁为民等人都在担心会没什么人来。结果拍卖现场大门一开,来了不少人,几百份拍卖目录很快发完,只能现找复印机又复印了一些目录,员工家属有的帮着发目录,有的帮忙指点客人签拍卖确认单,不分老少齐上阵。
第一场“大礼拜拍卖会”拍的多是普通人感兴趣的工艺美术品、生活用品以及照相机、彩电、录像机等在当时还算是奢侈品的家用电器。因为拍品多是无底价,现场很热闹,竞价也很踊跃。人们对“大礼拜拍卖会”这样亲民的拍卖活动感觉非常新鲜,也非常感兴趣。19年后,陈东升清楚地记得第一场“大礼拜拍卖会”的成交额是10万元人民币,收取买卖双方各百分之十共计2万元人民币的佣金,除去需要支付的报纸广告费、房租、员工工资等成本,最后一算账,这次小拍,净利润不过200元。显然从收益来讲,那时的小拍与大拍没有任何可比性,即使如此,陈东升等人依然坚持开辟这个“第二战场”。
随着我国工时制度从大小礼拜轮休正式改为每周双休,1995年5月,小拍迎来第七期拍卖会,“大礼拜拍卖会”正式更名为“周末拍卖会”,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2004年底,历时9年。这一时期,嘉德由“杂家”成长为“专家”,逐渐放弃了资产类的拍卖品目,而转为以中国书画、瓷杂古玩为主体的艺术品拍卖。随后,古董文玩、相机钟表分别在第9、11期的“周末拍卖会”上独立亮相。之后数年间,中国书画、古董文玩、相机钟表三大板块成为“周末拍卖会”的主要经营项目。在小拍的这次转型中,其定位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为了与春秋大拍在业务上区别,寇勤为其制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拍品遴选原则――“大名家的小品,小名家的精品”,使得小拍既成为大拍市场的有益补充,又与大拍相互映衬。
四季拍卖就像超市
嘉德周末拍卖会的名声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保证了送拍的货源不断。其中两处重要藏品成为上拍重头戏。一家是在上海曾被称为“南浔四象”之首的“刘家”,是当时上海金融业的领头家族,富可敌国。现在喜爱书画的朋友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湖涵”上款即是出自其家藏。刘湖涵生于1891年,卒于1974年,名安溥,字湖涵,他是刘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后人。嘉德周末拍卖很幸运地得到了“刘家”持续不断的藏品,每次出现在拍卖场中都受到很大关注,吸引了当时全国各地的人来到周末拍卖会上,周末拍卖会因此名声大噪。
除此之外,嘉德公司也曾很意外地得到北京一家出版社的旧藏。这家出版社领导在收藏方面眼光独具,文革之前收集了大量藏品,主要是以书画为主,其藏品拿到今天来看也依然非常难得。接下来几年,嘉德周末拍卖依靠这一家的货源,保证了每次周末拍卖会里面都有大概三十件左右很吸引人的东西,使周末拍卖会逐渐形成有特色的品牌。
2005年,嘉德周末拍卖更名为“嘉德四季”,拍卖频率也从每年6次减少为4次,但品质一直保持不变。相对低廉的价格也让很多客户一直跟随四季拍卖的发展,有很多客户从1995年开始跟到现在,更有人从开始到现在一场都没有拉过,还有一些原来是起步阶段的客人现在已经是各个领域的大客户,还有一些高端的买家也在四季买东西,一些家庭主妇或者是完全不懂艺术品的人也会消费一些东西。在老百姓的眼里,四季拍卖就像超市,大拍则像精品店,卖的是一些名牌,四季拍卖是一个能够汇聚到很多人进来买东西的地方。
回想这些年的坚持与努力,现任嘉德四季书画部总经理的贾云涛表示:“嘉德四季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原则,持之以恒。拍卖是马拉松,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要保存匀速。嘉德坚持了这个原则,这很重要。同时嘉德四季的规范化时间以及操作方式,慢慢给整个行业树立了一个标准化的东西,这是嘉德的另一个特点。同时也是由于这么多年,得到了藏家和买家各方面的支持,让嘉德四季在目前的市场变化中一直保持着匀速的上升状态,而且非常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