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惊人,毋宁死的年代,不断被跨界和整合化的艺术家,更需要以零角度来重新看待自己的生存语境、社交关系以及可设计的未来路线。艺术家首先是激情折腾的产物,之后才能归位。现在的严峻形势是艺术家聚合于比较稳定的艺术区,形成了风格化的生存环境。结果这种相对稳定的物化环境,让艺术家寻找另一个脱轨的创作空间之间没有了距离,由此艺术家从野生状态被活生生地整成了观赏性的文化产业配套工具。
艺术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化,这个话题将更值得关注。在艺术家被数据化的背后,生态将重新塑造。错位的是,现实的问题是艺术家变成了随环境而生而死的活古董了,艺术家天生就是为打破古董定律而活的一群人,而不是在中国式的文化创意产业时代把自己整成“古董”。过去艺术家被埋没的几率比较大,现在就不应该被覆盖,应该输出信息,去覆盖其他方面。当下的环境,整个社会需要艺术信息的地方非常之多,关键是如何设计一个能够运作起来的艺术家系统,而不是只做平面化的艺术家。未来是运作一个艺术家全面的才能,而不是脱离社会环境的单体创作,这或是艺术家群体的未来方向之一。
留给艺术家可打的牌不多,但是打得精彩完全有可能,只是要换另一种界面启动自己的艺术观念,才能打开传统,否则传统的艺术家行为就是一个痛点,自我会枯死。按照798的有限空间来分析,真正能够进入到这些传统的一线运营者视线的艺术家少之又少,而各地容纳艺术家的文化园区并不是很多。
艺术品电商汹涌的背后,汹涌的不是淘宝、苏宁和国美们,而恰恰是重新定义艺术家的系统。被电商化的艺术家系统,未来的生态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也恰恰是讨论艺术家在这个时代所选择的工具和方法问题。没有电商的思维,可能也意味着这个艺术家与外界的链接将会出现信息断层,而无法找到更多可能存在的理解者和买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