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保税已然不是个新鲜话题,“空间保税”抑或“身份保税”也不过是现实语境下的权宜之计,不能满足中国民间对艺术品的收藏需求,也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不相符,艺术品收藏和税制的顶层设计有着直接的关联,“身份保税”的新思维也只是小小的进步,重要的是中国社会需要在理念上认清税制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整体社会氛围对艺术品收藏的风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还在中国人讨论如何用“身份保税”影响艺术品市场的时候,欧美艺术品市场早已经有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参考。税制在顶层设计层面上一旦为富人引领了“藏富于民”的思路后,无论是本国艺术品还是国际市场上艺术品,都会因为有税制的调节而吸引富人投资艺术品――把最有价值的艺术品留在本国,从而达到文化强国的目的,既不需要任何爱国主义情怀做动力,也不需要政府做任何低三下四的恳求。
涉及文化艺术品市场税制的改革显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除了在立法层面上的谨慎态度之外,民间对税制促进艺术品市场强大的原动力还不够清晰,市场倒逼机制没有形成,制度设计的改变也总是姗姗来迟。
中国经济的强大标志显然不应仅限于GDP的数值,以及作为第二经济体的数字呈现,艺术品市场的交易和收藏亦能反映民间财力的真实水准。事实上,艺术品市场还是扩大内需的“空白之处”,亟待依靠制度挖掘市场潜力。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并不多,坐而论道和知行统一总是会遭遇现实的困境。新思维解决不了艺术市场的终极命题,采用拿来主义,用最有效的制度形态调动富人阶层主动投资艺术品市场的意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