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拍,中国艺术市场成交额大幅缩水,“拐点”、“腰斩”、“问底”等唱衰艺术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中国拍卖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凤海在当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市场行情虽然跌幅很大,但从拍卖行业20年的走势分析,这只是市场的短暂调整,并不足为奇”。
王凤海轻描淡写的回答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他的预测很快在今年春拍中得到了验证,春拍市场表现可圈可点、回暖明显,而且秋拍在香港开局再创新高,那内地秋拍能否持续春拍时的良好势头呢?近日,嘉德开启北京首轮秋拍大幕,33个专场成交额达23.48亿元,单品最高成交价有所降低,其中2/3的成交额归功于中国书画部分的贡献。在“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专场中,清宫画家董邦达作品《葛洪山八景》以5060万元的成交价创出画家作品新纪录;《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文征明《自书杂咏》则以5175万元成交拔得全场头筹。而一些曾经的天价拍品却褪去了头上的光环,以张大千的一幅仕女图作品为例,在2011年春拍时曾创下920万元高价,今秋再次露面最终以805万元成交,藏家偏爱“生面孔”似乎成为内地首轮秋拍的关键词之一。同时,买家追捧“锦灰集珍――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也印证了这一点。450余项藏品均为首次对外亮相,最终成交额逾5500万元人民币,9个专场中3个专场成交率达100%。
王凤海表示:“在今年内地秋拍中,由于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以及香港市场的刺激,可能会出现亿元拍品,但这绝不是衡量市场好坏的惟一标准。内地拍卖市场亿元拍品之所以难得一见,主要是市场信心不足、价格徘徊反复,藏家惜售导致面世的精品减少,并不能说明市场萎缩,如果有好的东西就自然有好的成交。在市场调整的过程中,拍卖企业会主动转变经营的策略和目标,观望的人也在择机出手。长期来看,市场总要有这么一个过程。”
在内地市场深度调整的同时,苏富比、佳士得两大拍卖巨头先后进军内地市场。相比苏富比的曲线进驻,佳士得的方式更为直接,很多业内人士表示“狼来了”。但是,海外公司想要撼动现有拍卖市场的格局并不容易。由于国情、市场的差异,海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在佳士得上海首拍中,乔治・莫兰迪《静物》是其晚期的难得佳作,却惨遭流拍,令人唏嘘,也反映出佳士得对于内地藏家品位需求的不甚了解。
中国拍卖协会法律咨询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涛表示,苏富比、佳士得在内地可以拍卖当代艺术品、红酒、珠宝等门类,但不能涉足瓷器和书画这样的文物拍卖,而内地市场的重头戏恰恰在于中国艺术品和文物,这种行业优势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内地不会太快成长起来,需要时间慢慢培养。
内地各大拍卖行在经历拍卖市场的起起落落后,也开始琢磨起买家的喜好。在嘉德秋拍中,不论久经拍场老藏家的“挑剔”还是刚入场新买家的“热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作品。一纸鲁迅1934年6月8日致陶亢德函,以570万元高价拍出。此信共220字(不含标点),平均每字近2.6万元,再加上佣金,平均一字3万元。鲁迅致陶亢德函现存共19通,绝大部分已由公家收藏,流传在外仅此一通。而靳尚谊的著名作品《塔吉克新娘》,当900万元底价报出后,价格一路攀高,经过数十分钟的激烈争夺,最终被一位场内买家以8510万元竞得。从嘉德秋拍所呈现的结果看,近期频繁亮相的高价作品,似乎已经高出了很多买家的底线。买家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价值有待挖掘的拍品上。同时,拍卖行的重点也放在冷门拍品上,因此今年内地秋拍中,各大拍卖行恐将面临残酷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