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最近三年席卷全球艺术品交易活动的中国投资客来说,他们可以歇歇脚了。9月26日晚上,佳士得在上海的内地“第一拍”中,压轴的毕加索作品《坐着的男人》的成交价高达960万元,远超360万元的起拍价。这是毕加索作品首次在内地拍卖,也是国际拍卖巨头在中国内地的首秀。
中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艺术品市场。尤其是2011年,中国所占艺术品市场份额高达30%,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在今年4月份获得外资在华首个拍卖牌照后,佳士得首席执行官史蒂芬・墨菲就表示:“进入中国内地,直接服务这些客户……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梦想。”
佳士得此次上海首拍的最大特点是拍品非常混搭。这也印证了佳士得中国区执行董事蔡金青之前的说法―他在此次拍卖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内地首拍的一个关键点是试探市场、了解国内藏家的兴趣和意向。
42件拍品中,除了中国藏家比较熟悉的毕加索作品,还涵盖了亚洲当代艺术、欧洲印象派及现代艺术、美国战后及当代艺术、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精致名表、珍稀名酿及装饰艺术等多个类别,总估价1亿人民币,最终总成交价超过1.5亿人民币。其中,拍卖价最高的是“缅甸天然鸽血红红宝石及钻石蝴蝶项链”,达1800万元;起拍价500万元的乔治奥・莫兰迪《静物》画是唯一一件流拍作品。
尽管蔡金青在拍卖会后表示对拍卖结果非常满意,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佳士得依然显得水土不服:首先,佳士得官方数据显示,拍卖开始前共发放竞买号牌950余张,但在拍卖过程中竞买号牌有效使用量为206张,不及发放总张数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看客比实际买家更多;其次,佳士得在翻译西方艺术家名字时仍采用港台译法,如将Picasso译为毕卡索,内地通常译为毕加索,Warhol译为沃荷,而内地通常是沃霍尔,这让本就对西方艺术品缺乏认识的中国藏家更觉陌生;另外,关于佳士得落户上海的问题,其解释为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但从拍卖结果来看,这个所谓的国际化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有分析认为,佳士得之所以选择上海,除了希望能借助上海自贸区的便利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避开与嘉德、保利、匡时等国内大拍卖公司的正面交锋。
近年来,佳士得不断加大对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视和投入,但一个西方背景的拍卖行进入中国绝非易事。除了要受关税及文物拍卖法的限制,本地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匮乏也增加了佳士得在短期内大规模扩张的难度。而在对中国藏家心理的深入洞悉和引导上,首拍之后的佳士得要做的工作还会更多。
佳士得中国之路
1986年,香港佳士得举行首拍。
1994年,成立佳士得上海办事处。
1996年,成立佳士得北京办事处。
2005年,成立北京永乐拍卖公司,授权其使用“佳士得”商标。
2009年,佳士得在巴黎公然拍卖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兽首,国家文物局表示将加强审核其在中国的活动,香港佳士得在内地的拍卖预展停止。
2013年4月,宣布获准成立佳士得拍卖(上海)有限公司。
2013年4月,佳士得股东法国皮诺家族向中国国家文物局无偿捐赠圆明园兽首。
2013年9月,佳士得中国内地首拍。